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,“杏林”可谓是一枝独秀的奇葩。自古人们用“杏林”称颂医生,医家以位列“杏林中人”为荣,医著以“杏林医案”为藏,医技以“杏林高手”为赞,医德以“杏林春暖”为誉,医道以“杏林养生”为崇。

       “杏林之家”,即指一家人都是医术高超的医生。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、杂志刊物也常以“杏林”命名。“杏林”已然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界的代称。有关“杏林”的佳话,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,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、鞭策自己提高医技、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。那么,“杏林”之说来自何处呢?据说和一个叫“董奉”的道医有关。

       董奉,字君异,侯官(现今福建闽县)人,生于三国时代(约公元221-264年之间)。董奉少年时期,除了学习古籍经典之外,还发奋钻研岐黄之术,立志要做一位济世的医生。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,遇到了一位高人,因而修得道术,不但医术极为高明,而且能够预言风雨,民众都视他为能“呼风唤雨”的仙人。

      《神仙传》中说:“董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,颜状如三十时人也。”虽是神话传说,但其养身修性祛疾延年有道是可能的。他旅居凤阳数年,传播农业种植技术;义诊行医,济世活人;还把养身祛疾的知识传到凤阳民间。

       明代流传的《凤阳门养生祛疾功暨布气点穴法》,即是在董奉传授的医家、道家养身祛疾术法的基础上结合了佛门的禅密功法发展起来的。

        相传,有一个在侯官出生的人,少年离乡时见董奉已是四十出头的人,五十年后再回乡到侯官,看见许多当年的邻居朋友,都已经老的老,死的死,唯有董奉的颜貌一如往日,变化不大,心中很奇怪,就问董奉:“当初我看到先生是中年人,而今我已满头白发,您却仍然健壮如中年,先生是否得道?”董奉回答:“偶然耳”。

        长生不老,乃是历代许多帝王、权贵们梦寐以求的事,但如白居易的诗所说:“既无长绳系白日,又无大药驻朱颜。”然而,前来寻求“长生不老”的“仙药”和“法术”的人,仍络绎不绝日益增多,搅得董奉终日不得安宁。于是,董奉便离开家乡,周游天下,以医术济世救人。他经过交州(现今广西),刺史士燮(xiè)罹中毒性休克,厥亡三日,经董奉救治,死而复生,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江南,被时人誉为“医仙”。士燮全家万分感激,特地在府邸的旁边建造了一座高楼,供董奉居住,一日三餐均亲自侍奉。

        一年后,董奉谢绝了士燮的盛情挽留,离开交州北上。 途经钟离(今安徽凤阳)时,他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争战而贫病交加,十分同情,便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来。他根据当地的地理、气候条件,把江南种植知识传播给钟离农民,鼓励人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救荒致富,可惜很多人对这位悬壶治病的“游医郎中”,提倡的种杏致富的意义怀疑不解,并不实行。于是,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:看病不收费用,但重病者病痊愈后,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;病轻者,种一株。由于他医术高明,医德高尚,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,历经多年竟有数万株杏树布满山坡,山地变成了杏林。杏子成熟了,董奉便写一张告示,规定:来买杏的人,不必通报,只要留下一盆谷子,就自行摘一盆杏去。他把杏子交换来的谷,用以救济贫民。据说,每年有二、三万贫病交加的人,受到董奉的救济。

       北宋《寰宇记》云:“钟离县杏山,吴时董奉居于此,为人治病,惟令种杏五株,数年,杏至万株。”《凤阳县志》也载有,“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,吴时董奉种杏于居此山为人治病。”后来,董奉到了庐山定居,不数年,在他的住处又种植了十多万株杏树,至今在庐山还留有杏林遗迹。

       董奉在庐山隐居数年,经其治愈的患者,以其施医的居所为中心向周边延展种植杏树回报救治之恩, 庐山脚下皆是杏林范围,大概面积在3000亩以上。遗迹颇多,其中有他居住的杏林草堂,称为董奉馆,后在此处又曾建杏坛庵;有后人祭祀的太乙宫、真君庙、太乙观、太乙祥符观等;有伏虎庵,是董奉"虎口取鲠"和"虎守杏林"遗址等。

       1991年,一支考察组在庐山山南考察,于一墓穴中发现明代和尚、归宗寺主持果清禅师的《重兴归宗田地界址碑记》和有关图刻。碑记和图刻详细记载了董奉杏林、杏坛庵和庵产的情况,指出杏坛庵在陶渊明醉石以东的般若峰下,庵产方圆百里。

        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、济世救人,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,如“虎口取鲠”、“杏林春暖”、“草堂求雨”、“虎溪三啸”、“浔东斩蛟”等,代代相传。在老百姓口口相授的故事里,在医界代代相承的效仿中,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。这种文化现象体现的就是根植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,是对医德、医技的深情表达,是强劲的民族文化体现。受救治、接济的纯朴民众把董奉尊崇为消灾救命的“活神仙”。他在庐山所进行的实践和流传的典故,正是人道、医道和天道的结合与体现。“其言循虚,其艺控实”是对董奉较为客观的写照,他的事迹感人肺腑,他的恩德泽被后人。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,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。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,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。

       董奉是杏林文化的开山鼻祖,他与南阳的张仲景、谯(qiáo)郡的华佗齐名,并称为东汉末年“建安三神医”。董奉的事迹在民间被广泛传颂,董奉的杏林精神被业界奉为楷模,庐山杏林被世界视为一方圣地。数千年来,庐山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,而且以其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和众多美丽的传说让人倾慕。其中,代表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便是从此山产生并传颂至今…… 唐代李白的“禹穴藏书地,匡山种杏田”,王维的“董奉杏成林,陶潜菊盈把。彭蠡常好之,庐山我心也”,杜甫的“香炉峰色隐晴湖,种杏仙家近白榆”;明代唐寅的“人来种杏不虚寻,仿佛庐山小径深”,李时勉《杏林》诗云:“山边种树绕林垌,几处曾看此独名。花近药栏春雨霁,阴浮苔径午风清。岩前虎卧云长满,树底人来鸟不惊。遗迹尚存仙路杏,只应怀古独含情。”清代征士放《杏林诗》云:“吾亦知医术,平生慕董君,药非同市价,杏以代耕耘。山下虎收谷,溪边龙出云。芳林伐已久,到此仰余芬。”这些诗句描绘了杏林仙境的独特风光和超然感受,再现了杏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人与人之间信任互动的美好情景,也表达了对董奉的崇敬之情。

       董奉的杏林园创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,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,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“中和”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“均和”思想,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“道与德”的文化烙印。董奉在庐山几十年,追求的是“奉天地顺五行”,在现实中构建“和谐杏林园”,从而达到其修道从医的最高境界--无为而为。“宁静以致远,淡泊以明志”,体现了一种超然境界。其“敷浴治疠”、“斩鼍[tuó ]除魅”、“杏茶治癔”等故事无不体现董奉对平民百姓的仁厚善良,以及自然疗法、环境调适与心理调适的妙用。 从“百禽群兽,游戏其下。卒不生草,常如芸治也”,山里山外群众往来杏林的恬淡惬意的画卷,使人们看到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。这种“和谐”是通过“惩恶扬善”、“伐其不足、损其有余”来实现的,同时达到“至亲”、“至善”、“至诚”、“至信”、“至中”、“至和”。“杏林”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,包含着“亲、善、诚、信、中、和”丰富的内涵,其灵魂是“道”与“德”。凡习医药者必推崇“杏林精神”,立志成为“杏林中人”。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,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。 董奉去世后,“杏林”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,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,居山下,种杏千余株。苏州的郑钦谕,庭院也设杏圃,病人馈赠的东西,也多去接济贫民。元代的书画家赵孟頫[fǔ]病危,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,赵孟頫特意画了一幅《杏林图》送给严子成。根据这一系列传说,人们多用“杏林春暖”、“杏林春满”、“杏林满园”或“誉满杏林”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。

来源:互联网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